有癌症家族史、癌症相关疾病者应定期入院检查,以发现早期病变;如发现局部肿块时,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变性质并给予治疗;已明确患有癌症者,在突发出血、剧烈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紧急入院救治,以免危急生命。
癌症預防的目標就是減低癌症的發生。包含減少接觸致癌物的機會,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或是醫療技術的進步(超音波、核磁共振攝影、X射線斷層成像或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等檢驗)。
姑息性手术:无法将原发灶或转移灶切尽,或因患者急性症状严重,必须先手术缓解,之后再争取根治手术。
药物治疗通常可分为:并发症治疗药物以及癌症靶向治疗药物。前者通常是治疗 患癌后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和疼痛。这类药物本身并不能治疗 癌症,但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而后者即常说的化疗,有多种类型,常见药物 有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这些药物对肿瘤更有针对性,效率高、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但仅适用于具有某类靶点的肿瘤患者,具有局限性;而且治疗费用 癌症 较高,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即药物失效),很难实现治愈。
中医治疗癌症在我国由来已久,常用治法包括扶正培本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软坚散结法。
免疫系统对癌症的异常反应。在某些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通过攻击健康细胞来对癌症作出反应。这些非常罕见的反应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会导致各种体征和症状,如行走困难和癫痫发作。
註解:癌細胞將於所到之處繼續失控的繁殖。舉例:若肺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則肝臟將出現不斷增生的肺部細胞(不具肺功能),且此細胞具有入侵正常肝臟細胞的能力,導致肝功能不斷降低;反之,不具入侵能力但失控繁殖的細胞,稱為良性腫瘤。
如伴有局部感染可使用消炎药,与病毒感染相关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癌性疼痛者可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等。
不存在生物抵抗性;无潜在致癌可能;不受肿瘤差异性影响;能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类型;适用于大部分未扩散的肿瘤。
用以缓解症状、延缓病变进展,适用于晚期或有脑、脊髓、骨等部位转移者。
參加臨床實驗的病患有機會得到其所參與實驗的新療法的幫助,但是新的治療方式並不保證會有良好的結果,新療法也可能有未知的風險,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死亡。但如果新療法成功的話,接受實驗的病人可能會最先受益。臨床實驗在美國有相當嚴格的進行規範,無論是在人選的選擇以及藥物劑量都有標準操作原則。以避免研究者為了加速研發新藥物,不顧病患的權益,貿然在人體上進行高風險的新療法測試。實際上有許多例子也顯示,即使是通過嚴格標準篩選出可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的抗癌藥物,在臨床上的結果並未如預期的有效。這樣的結果也反映癌症的多原性以及人體系統的複雜度,我們在抗癌藥物的研發上仍有漫長的路途要走。
细胞凋亡的过程包括细胞核碎片化和细胞碎片的形成,这些在下面的动画中进行了展示。
烷化剂、酰化剂、亚硝胺类、芳香胺、环氧化物等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基因异常突变。
免疫細胞療法是最近這幾年開發的最新技術,原理是直接將大量未分化的樹狀細胞投入腫瘤中或腫瘤周邊的血管中,能迅速且大量的強化樹狀細胞辨識特定癌細胞的能力,使樹狀細胞可在短時間內幫助輔助型T細胞(helper T mobile)快速誘導出大量細胞毒殺性T淋巴球(CTL),以攻擊特定癌細胞。目前此項研究已在日本進入臨床試驗階段。